跳至正文

猪肉价格回落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方案》提出,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把生猪稳产保供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任务抓紧抓实抓细,千方百计加快恢复生猪生产,千方百计确保元旦春节和两会期间猪肉供应。业内人士指出,猪肉供不应求的情况近期有所缓解,猪肉价格高涨时期已经过去,对后期肉价持续走高的预期得到降温,达成明年底生猪生产目标有信心。

猪肉价格连续4周回落

猪肉价格上涨,影响着居民生活,也推高了整体CPI。今年以来,各级政府把生猪稳产保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先后印发《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的意见》,召开全国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电视电话会等,对全国生猪稳产保供作出全面部署。一系列措施发力,效果逐步显现。商务部、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猪肉价格连续4周回落。

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25日至12月1日这一周,猪肉批发价格为每公斤42.35元,环比下降3%,已是连续4周下降。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12月1日猪肉价格为每公斤41.48元,比11月1日价格高峰下降10.92元,降幅达20.84%。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认为,猪肉价格连续4周的回落释放出积极信号。赵萍对记者分析,猪肉价格上涨的势头出现回落是因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生猪供应量出现回升,供不应求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这是市场因素作用的结果。“应该说供不应求的严重时期已经过去,供求关系正在不断向好。”赵萍说。

“稳住猪肉价格,预期是关键因素。”国家信息中心发展研究部战略规划处处长高辉清对本报记者说,“供给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根本性的改变,但是预期可以变化很快。”高辉清认为,连续4周的价格下降既说明当前政策行之有效,也说明对后期猪肉价格连续走高的预期在降温,显示出市场的信心。

实行分区防控缓解供需失衡

此次发布的《方案》明确了产销平衡总体要求,提出了分区防控的措施。

其中,东北、黄淮海、中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安徽、河南、山东、江西、湖南、湖北、广西)为生猪及产品调出区,要为全国稳产保供大局作出贡献,实现稳产增产;东南沿海地区(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为主销区,自给率要达到并保持在70%左右;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通过跨区域合作建立养殖基地等方式保证掌控猪源达到消费需求的70%;西南、西北等地区(内蒙古、山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为产销平衡区,要确保做到基本自给。

高辉清认为,分区防控的措施能够有效防止政策后期可能带来的各地盲目养猪导致的“后遗症”,“分区防控的措施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为每个地区‘量身定做’,能够有效防止各地一拥而上盲目养猪,这是非常合理的。”

赵萍表示,不断鼓励农民扩大生猪养殖,积极推动养殖户把育肥的生猪推向市场是缓解短期供需矛盾的一个重要手段,从长期来看,还要鼓励能繁母猪的养殖,加大对能繁母猪养殖户的补贴力度,推动仔猪的产量快速提升,这样才更有助于育肥母猪存栏量的增长,从而有效地缓解供求关系的不平衡。

确保年底前生猪存栏止跌回升

此次《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生产恢复目标——今年要尽快遏制生猪存栏下滑势头,确保年底前止跌回升;确保明年元旦春节和全国两会期间猪肉市场供应基本稳定;确保2020年年底前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复正常。

如何保障这一系列目标如期实现?《方案》明确划分了责任要求。

——充分发挥农业农村部门牵头职责。农业农村部门作为生猪稳产保供的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要求,主动发挥牵头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全面推动地方责任和中央各项扶持政策落实落地,促进生猪生产加快恢复。

——完善政策落实沟通协调机制。目前,农业农村部已会同有关部门成立恢复生猪生产协调办公室,各地农业农村部门也要参照成立恢复生猪生产部门协调机构,主动承担牵头职责,推动资金、土地、环保、金融等政策落地落细。

——落实省负总责总要求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在责任落实、规划政策、资金投入、人才支持等方面拿出切实过硬举措,坚决完成恢复生产目标任务。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下一步,要督促各地进一步落实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全面细化分解近三年生猪稳产保供目标任务,强化督查考核,确保如期实现既定目标;及时解决基层反映的突出问题,推动简化养殖用地和环评手续,切实将各项支持政策措施落地落细、到场到户。

12月6日,农业农村部《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简称《方案》)出炉,被称为“史上最强”的生猪生产恢复政策,全方位加大养猪扶持力度。

网友评论说:“‘家’字在甲骨文中,就是房顶下面有一头猪,有猪才有家。”

也有网友高呼:“猪肉又降价了!腊肉、香肠可以开始做了!”

2021年生猪产能恢复正常

猪肉价格牵动各方神经。猪肉是重要的民生产品,为确保老百姓“菜篮子”供得上、供得稳,近几个月,从部委到地方政府再到养猪企业,一场关于生猪稳产保供的攻坚战全面打响。

本次《方案》制定了生产恢复目标:2019年要尽快遏制生猪存栏下滑势头,确保年底前止跌回升,确保明年元旦春节和全国“两会”期间猪肉市场供应基本稳定;确保2020年年底前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的水平,2021年恢复正常。

对全国省市自治区依据各自特点,下任务、“划重点”,各地要分解任务到县(市、区、旗),确保任务落实到位。

1、东北、黄淮海、中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安徽、河南、山东、江西、湖南、湖北、广西)为生猪及产品调出区,要为全国稳产保供大局作出贡献,实现稳产增产;

2、东南沿海地区(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为主销区,自给率要达到并保持在70%左右;

3、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通过跨区合作建立养殖基地等方式保证掌控猪源达到消费需求的70%;

4、西南、西北等地区(内蒙古、山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为产销平衡区,要确保做到基本自给。

多项重点任务利好生猪产业链

猪价变化一头连着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的“钱袋子”,此次的《方案》有多项利好生猪产业链的重点任务。

一、落实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补助项目。督促各地抓紧落实2019年项目资金,指导养殖场户尽快开工建设;及时下达2020年项目资金。

二、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支持力度。指导地方对生猪养殖场户购置自动饲喂、环境控制、疫病防控、废弃物处理等农机装备实行应补尽补。

三、保障养殖用地。配合自然资源部门落实生猪养殖用地按农用地管理政策,不需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简化用地程序,提高用地取得效率。

四、帮扶中小养殖户恢复生产。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9省(市)各选择1-2个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地级市,推动大型生猪养殖企业与地方对接,通过“公司+农户”、托管租赁、入股加盟等方式帮扶。

五、加快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到2020年底,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治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

六、规范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发展。优化主产区生猪屠宰产能布局,支持优势屠宰产能向东北、黄淮海和中南部分省区养殖集中区域转移,实现与养殖布局相匹配。在现有5005家生猪屠宰企业基础上,继续整顿清理小型屠宰场点。开展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2020年创建100家标准化示范企业。

业内人士表示,《方案》既是一项民生政策,也体现对生猪产业的高度重视。但进入12月,大部分地区已是冬季,昼夜温差加大,伴随着消费需求旺季导致的调运频繁,必须加强局部疫情防控,复养的脚步在冬天变得“坎坷”。

卓创资讯预计今年冬季国内复养情况仍不容乐观,在疫苗未研制成功前,2020年国内生猪存栏或难以大幅回升,猪肉供应缺口或将持续一段时间。

全国猪肉价格连续4周回落

据农业农村部对200个批发市场监测调度,11月以来,全国猪肉价格连续4周回落,降幅超过20%。另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据对全国500个集贸市场监测,11月第4周每公斤活猪价格为32.26元,环比下降2.5%;猪肉价格为51.22元,环比跌3.4%。

“目前,全国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场生猪存栏连续3个月回升,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场生猪存栏连续两个月回升,恢复势头非常好。”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说,规模场和散养户的生猪产量各占一半,因此扩充产能要双管齐下。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提出,要把生猪稳产保供作为今明两年农业工作的重点,抓紧制定落实稳产保供三年任务计划,围绕既定目标任务,分年度分地区细化生猪自给率和调出量目标,把责任分解落实到市到县。努力确保今年年底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全部止跌回升,确保明年元旦春节期间猪肉不断供、价格不大涨,确保明年年底前产能基本恢复到常年水平。

【经济时评】像抓粮食生产一样抓生猪生产

文/乔金亮

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头等大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端牢中国人的饭碗,碗里得有粮有菜有肉。养猪业是关乎民生的重要产业,猪肉是大多数居民最主要的肉食品,在CPI中的权重也比较大。我国是生猪生产和消费大国,生猪饲养量和消费量均占全球的一半。稳定生猪生产,保障猪肉供应,事关“三农”发展、物价稳定、群众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保障近14亿人的畜产品供应,必须立足国内生产。从国际上看,全球猪肉总贸易量约800万吨,不到国内产量的15%。2018年及以前,我国猪肉进口总体保持增长势头,但最大年份也只有160万吨,占国内产量的比重始终没超过2%。从国内来看,在全部肉类消费中,猪肉占比高达62.7%。因此,要加快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与三大谷物一样,必须确保猪肉基本自给,目标是95%以上的自给率。

本轮生猪产能下滑,直接原因是非洲猪瘟疫情以及部分地区盲目禁养限养,但一些制约养猪业发展的长期问题更要警惕。一些地方因为养猪没有税收,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有环保压力、防疫压力和食品安全压力,因而排斥养猪业。个别地方借口当地产业升级、环境保护等需要,甚至提出打造“无猪市”“无猪县”。这些地方忘记了“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的要求,“只想吃肉、不想养殖”,企图把生猪保供给都甩给市场。

眼下,生猪产业政策环境已进入宽松期,成为促进生产恢复和产业转型的重大利好。各部门相继出台了扑杀补贴、贷款贴息、生猪保险、用地支持、规范禁养区管理、财政支持、信贷支持等举措。不少省份也把养殖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市到县。从长远计,今后要建立健全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12月3日,商务部、农业农村部接连发布数据显示,全国猪肉价格连续四周回落。商务部监测数据显示,上周(11月25日至12月1日)猪肉批发价格为每公斤42.35元,环比下降3%,实现连续四周下降。同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猪肉价格连续四周回落,12月1日猪肉价格为每公斤41.48元,比11月1日价格高峰的每公斤52.40元下降10.92元,降幅达20.84%。
  当天,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杨振海就生猪生产和非洲猪瘟防控相关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当前,在各项扶持生猪生产政策的推动和市场拉动下,养猪户补栏增养的积极性显著提升,生猪生产呈现明显恢复势头。
  杨振海介绍,从10月的监测数据看,生猪生产的重要指标都出现了积极变化。一是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首次止降回升。10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0.6%,这是19个月以来的首次增长,意味着生猪基础产能已经开始恢复。二是规模养猪场生产恢复快。从已经上报的情况看,全国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已连续三个月环比增长。三是生猪生产恢复面不断扩大。东北、西北和黄淮海地区生猪恢复比较快,黑龙江、陕西、河南、吉林、山东、安徽等12个省份生猪存栏止降回升。西南、华南地区产能下滑也趋缓。
  “总的看,能繁母猪存栏回升,生猪存栏下降也基本见底。虽然11月数据还没有完全采集上来,但按这个趋势,11月的生产形势应该会更好。”杨振海说。
  另外,对于中南六省(区)自11月30日起开始试行通过“点对点”从区域外调入肥猪的举措,杨振海强调,这是实施分区防控的关键措施,有利于降低动物疫病跨区域传播风险。相关措施不会成为额外涨价因素。(记者王文博 班娟娟)